照亮未来的
车头灯

反垄断看似与用户有关,实则是重构B端秩序

反垄断对线与用户规模和公司体量无关

阿里、美团、滴滴都基本具备行业垄断性质,但是偏偏名不见经传的唯品会上了反垄断榜单。去年年底监管部门首次突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对垄断的定义为“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协议、排他性协议、价格操控、大数据杀熟等。”

从字面上看很容易分析,反垄断针对的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企业对用户价值的压榨。大数据杀熟的确是杀的用户,本质上是因为互联网企业拥有一定规模之后所采取的运营措施。规模小的企业在形成行业垄断之前在某个细分行业杀熟,也构成垄断。

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基因

用户规模有序增长是个伪命题,国内的互联网平台从来都是崇拜爆发式增长的。破圈一词也是所有互联网企业追逐的根本,无论是打造影响力还是抢夺竞争对手的用户,通过新的运营模式吸引用户是所有互联网企业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美国也在反垄断,但是美国政府针对的是科技巨头们对市场份额的垄断,谷歌和Facebook一直是反垄断对象是因为收购小规模竞品业务达到垄断市场的效果。回过头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互联网巨头们均是通过收购走到金字塔顶端的,甚至众多初创公司的创办目的就是被收购。资本从来都是贪婪的,国内基本上默许了大公司的收购,因为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从来不缺少挑战者。国内反垄断的潜台词是,允许竞争,但是注意方式方法。

鱼肉乡民的时候吃相太难看

用户反馈在反垄断调查中并没有话语权,归根结底是垄断的互联网巨头与监管的博弈。当然,最终落到了罚款上。180元的天价罚单让阿里巴巴这个电商巨头首次出现了财报亏损,但是反垄断罚金并不能阻挡互联网巨头的业务增长,阿里股价的短期波动说明了一切,资本永远是站在掘金者身后的。

商家是可以向互联网巨头say no的,譬如经销商联合抵制社区团购就是B端之间战争的缩影。但是用户与互联网技术的博弈能力并不足,用户仍然在为了蝇头小利无止境的贡献自己的数据隐私,却鲜有人说“薅羊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显然,用户仍然期待着无序竞争中的大量补贴。充其量有官媒出来说一句“吃相难看”,根本动摇不了互联网巨头收割的意志。

结束语:反垄断是市场规则的重构,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微乎其微。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透彻科技 » 反垄断看似与用户有关,实则是重构B端秩序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透彻科技——照亮未来的车头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