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出现实质性进展。
在央媒和监管部门接连介入这一维权事件之后,特斯拉终于在4月22日公布事故车辆行驶数据及事态进展。据特斯拉方面描述,维权女车主的车辆在事发前以较高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力度较轻,之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提升了制动力并减轻了碰撞的冲击力,制动系统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了车速。
当天晚间,特斯拉同步公布4月21日至22日晚间的具体进展。表示已经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维权女车主张女士的丈夫多次,但未得到回复。
特斯拉表示,愿意在全国范围内任意有资质的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然而,维权女车主的丈夫李先生认为此举侵犯了车主的个人隐私权和消费者权益。行车数据属于个人财产及个人隐私,而特斯拉未经车主允许,擅自将其公布给媒体及大众,他无法接受,会立即向郑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在双方争执有待解决之前,广州再次发生一起特斯拉汽车疑似“失控”碰撞起火事故,导致一人死亡;在美国,特斯拉因疑似“滥用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引发的撞车事故增加至28起。
在2019年度过“产能地狱”之后,销量快速增长的特斯拉又陷入严峻的口碑危机之中。
车顶维权属“临时起意”
2021年4月19日,在上海车展现场,一位身着印有“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女性站上一辆特斯拉汽车的车顶,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引起现场媒体围观,特斯拉展台的正常工作一度中断。僵持数分钟后,现场工作人员及安保人员将女车主带离现场。警方随后接入调查。
当天下午,特斯拉方面对此作出回应称:这名维权女车主此前曾因超速违章发生碰撞事故,而后以产品质量为由坚持要求退车。特斯拉方面试图与车主协商完成检测、维修或保险理赔事宜,但是由于车主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检测,并强烈拒绝公司提出的所有方案,所以相关事宜只能持续沟通。
同时,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接受《财经汽车》访谈时就此事表示,维权女车主的“不合理”诉求公司不可能答应,“我们没有办法妥协,这是一个新产品发展必经的过程”。她还指出,维权女车主的行事“非常专业”,疑似背后有人引导。
当被问及特斯拉的“傲慢”态度是否导致用户忠诚度下降时,陶琳表示,公司收到的正面反馈有非常大的提升,“有90%的用户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而近期有关特斯拉的负面均是由该名维权女车主贡献的。
当天晚间,特斯拉官方再度发文,重申了“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愿意配合国家级第三方权威机构全方位检测”的态度,并承诺“如果是特斯拉产品的问题,特斯拉一定坚决负责到底”。
“大闹”特斯拉展台的女车主张女士此前就进行过“车顶维权”。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份,张女士的家人在驾驶特斯拉Model 3时发生追尾事故,导致车内两人受伤。张女士认为此次事故主因是刹车失灵造成车辆失控,要求退回车辆,而特斯拉方面坚持认为车辆制动系统未发现异常,导致双方多次交涉无果。面对特斯拉的“推诿甩锅”,她以手持喇叭坐特斯拉车顶的方式,在特斯拉郑州店门口进行维权,在网络上形成广泛传播。
曾参与协调双方争执的郑州市场监管局方面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4日三次组织投诉人和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进行了调解。投诉人不同意第三方进行技术鉴定,要求“提供车辆发生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因担心数据被当事人用来炒作宣传造成不良影响,拒绝提供相关数据。因双方分歧较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据央视财经和腾讯《棱镜》报道,在特斯拉之前的回应中,提到车主车辆超速违法,拒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检测和特斯拉方面提出的解决方案。对此,张女士的丈夫李先生表示,交警仅认定了追尾,并未认定超速;他们也未曾拒绝接受第三方鉴定,但是对特斯拉委托第三方机构的公正性和专业度持警惕态度。至于特斯拉声称车主索要巨额赔偿的说法,李先生也予以了驳斥。
当事双方各执一词,车顶维权事件一时陷入“罗生门”。
目前,车顶维权的特斯拉女车主因扰乱公共秩序而被上海警方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另一名参与闹事的女车主则被处以行政警告。
与张女士同行的另外一名维权女车主通过微博就此次过激维权表示歉意,但会继续采取合理合法手段进行维权,“决不妥协”。
2021年4月22日,一位接近张女士的人士对财经网汽车表示,车顶维权并非张女士的本意,只是在车展场馆内未能与特斯拉进行良好的沟通而导致的临时做法。
“傲慢”态度招多方批评
实际上,自去年国产Model 3交付以来,特斯拉便一直深陷于“失控门”的争议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特斯拉疑似因刹车失灵或意外加速而发生的事故已有十余起之多,遍布江西、上海、浙江、北京、四川等地。针对此类事件,特斯拉均表示未发现车辆在事发时出现故障,将积极配合警方调查事故。但截至目前,特斯拉并未对上述多起失控事故正面给出确切结论,使事故处理不了了之。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名曾在去年8月遭遇特斯拉失控事故的浙江温州车主表示,目前能联系上的有类似遭遇的车主有40多人。“大家都有维权需求,只是苦于没有拿到核心数据,无法维权,只能继续观望。”
不过,针对特斯拉在行驶中“突然意外加速”的指控,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能证明零部件或设计存在缺陷会导致汽车突然加速。这意味着相关事故可能是由人为失误引起。
有观点指出,特斯拉采用的“单踏板”模式(高动能回收模式)或许是所谓“刹车失灵”的主因。所谓的单踏板模式,就是只需要控制电门踏板,就可以实现起步、加速、减速等操作。在这种模式下,动能回收既能节省电量,同时也减少了刹车的使用,能够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不过,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开车时长时间将脚放在加速踏板上,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按照惯性误将“油门”当成刹车,存在安全隐患。
除“失控”争议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特斯拉还因部件故障先后进行了三次召回,合计超过6.5万辆。在去年10月份特斯拉因悬架缺陷召回车辆后,其对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解释称,车辆悬架出现损坏并非质量问题,而是驾驶员“滥用”车辆,召回是迫于行政负担。这一表态引起轩然大波。新华社评论称,特斯拉“恶意甩锅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无理傲慢”。
2021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宣布,就消费者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
过往诸多负面事件叠加,进一步推高了“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的热度。
事件发生后,新华社、中央政法委、央视新闻、中纪委、中消协等集中发声。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特斯拉高管如此“傲慢”的回应,几乎让人感受不到解决问题的诚意。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则发文称:明知隐患却置若罔闻,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碰碰拉”继续在路上当“隐形杀手”,无视公共安全风险,不在乎“赚中国人钱、撞中国人命”,试问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何在!
央视新闻发表热评称,平息特斯拉与车主争执,当由监管部门主持公道。无论是涉事企业还是消费者,都要在法治框架内表达诉求,既不能鼓励维权者“一闹就灵”,也不能让人觉得企业方“店大欺客”。
在舆论压力之下,4月20日晚间,特斯拉就未能及时解决维权车主的问题向社会公众致歉,表示会尊重并坚定服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决定,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坚决坚定地积极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所有调查。
特斯拉还称,公司已成立专门处理小组。公司将吸取教训,在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调查的情况下,同时开展自查自纠,对自身不合理的、不符合服务准则的问题和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并整改。
然而,据媒体报道,车展维权车主及家属表示当日并未收到特斯拉任何相关人士的联系或道歉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原定要参加4月21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的某一分论坛。陶琳并未现身,也未线上参与该论坛。
深夜多次发“紧急回应”
4月21日下午,特斯拉车主维权纷争出现实质性进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近日,上海车展上特斯拉车主维权引发广泛关注,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已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企业要切实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表示对此高度关注。中消协认为,企业经营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消费者。面对消费者的投诉,企业要认真倾听,真诚协商,给消费者合理的解释和有效解决方案。作为汽车生产者,企业掌握相关数据,应当利用专业知识严格自查,技术优势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阻碍。
同时,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已责令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无条件向张女士提供该车发生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出,由于“纯电动轿车在使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行车数据是否属消费者知情权”这一问题没有明确法律规定,该部门于4月2日向上级部门请示。目前,上级部门已明确批复,这一问题属于消费者知情权范畴。
4月21日晚间,特斯拉官方表示,当日下午,公司已主动与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并汇报相关情况,愿意全力配合,提供事发前半小时的车辆原始数据给第三方鉴定机构或政府指定的技术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本人。同时请求郑州市市监局指定权威的、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鉴定机构,开展检测鉴定工作。
特斯拉还称愿承担鉴定产生的全部费用,同时承诺,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将接受。
据媒体报道,维权女车主张女士的丈夫李先生对于特斯拉提供车辆原始数据表示欢迎,但他不能接受指定第三方检测鉴定机构,“我们不太能接受由任何一方指定,我们肯定是想要自己去找有资质和权威性的机构。”
针对ADAS和刹车失灵的监管问题,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建议,带有ADAS的车型必须标配行车记录仪;记录的时候画面必须同步显示ADAS是否运行;除了ADAS运行状态的显示,还要显示ADAS状态下的油门、刹车、转向等对应的基础工作状态,人类驾驶也显示这些工作状态。他认为,以上要求从技术上而言没有任何难度,但是提供了相对重要的证据,减少车主取证难,厂商觉得被冤枉的概率。如果车厂在这作弊,直接停止生产销售的资格。
关于特斯拉“失控”的事件仍在发生。
就在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发生前夕,网传一辆特斯拉在广州增城区的道路上疑似失控、追尾并致自燃。4月21日,广州增城警方对事故作出通报:2021年4月17日,增城区东江大道北发生一宗交通事故。经初步调查,事发时左某驾驶小汽车搭载一名男乘客途经上述路段,车辆与右侧道路水泥隔离墙及王某驾驶的小汽车发生碰撞,致左某车上男乘客当场死亡,随后左某所驾驶的车辆发生燃烧。事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4月21日,网络又流传出一段特斯拉“刹车失灵”导致事故的视频。视频显示江苏溧阳一辆特斯拉汽车在变道时亮起刹车灯,但是车辆速度未出现明显下降,随后高速追尾前方绿色小货车,造成事故。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特斯拉同样面临调查指控。4月17日,德克萨斯州发生一起特斯拉汽车碰撞致死事故,而事发时车辆处于无人驾驶状态。据外媒报道,德克萨斯州警方于4月20日对特斯拉发出搜查令,以获取事故车辆的所有数据。同时,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和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也对这起事故展开调查。
该事故再次引发了关于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缺乏有效监管的争论。尽管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已经对28起特斯拉“滥用自动辅助驾驶功能”的撞车事故启动了调查,但尚未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采取任何强制监管措施。
公布数据涉“侵犯隐私”
按照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斯拉公布了事发时的车辆原始数据。4月22日下午6时,特斯拉提供出被质疑“刹车失灵”事故的一分钟数据。
相关文字说明显示: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仅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140.7bar)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综上所述,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力度较轻,之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提升了制动力并减轻了碰撞的冲击力,制动系统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了车速。
另外,关于事故发生前30分钟车辆的状况,特斯拉方面称:在车辆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4月22日晚间,特斯拉再次发布公告,公布了4月21日至22日的事件进展。该公司表示,4月22日下午,其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维权女车主张女士的丈夫多次,但未得到回复。随后,特斯拉同步通过特快专递将纸质版数据送至张女士登记的联系地址,并通过电子邮件将电子版数据发送至张女士登记的电子邮箱。
另一面,特斯拉于4月21日下午与郑东新区市监局进行沟通,并领取责令整改通知书;次日上午,特斯拉前往郑东新区市监局提供书面材料,后者要求特斯拉将数据直接提供给客户。在此期间,特斯拉申请第三方鉴定机构接入,但截至目前暂未得到当事客户是否同意进行第三方鉴定的意见,以及选择具体鉴定机构的建议。
特斯拉表示:“我们将毫无保留地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深入调查,开诚布公接受社会监督。我们愿意在客户同意、政府指定或监督的情况下,三方共同见证,在全国范围内任意有资质的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特斯拉给出的数据说明尚属单方面解读,具体事实真相还原还有待专业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测调查。
维权女车主的丈夫李先生则对特斯拉的做法提出质疑,他认为,行车数据属于个人财产及个人隐私,而特斯拉未经车主允许,擅自将其公布给媒体及大众,他无法接受。“这已经侵犯到了我们个人隐私权及消费者权益。”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赵占领向财经网汽车表示,特斯拉车辆的行驶数据包含了位置信息、行踪轨迹等,因车辆有发动机号,发动机号具有唯一性,这些行驶数据通过与车辆的发动机号、行驶证等结合,完全可以识别车主的真实身份,因此,根据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特斯拉车辆的行驶数据属于个人信息的范围,车主对此享有合法权利。特斯拉收集、使用甚至公开车辆行驶数据等个人信息,应当依法经过车主的同意,如果未经同意就擅自公开,则侵犯了车主对于其个人信息享有的权利。
赵占领还补充称,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特斯拉车辆的行驶数据不仅属于个人信息范围,还有可能构成隐私,特别是位置信息、行踪轨迹信息,车主通常不愿为他人知晓,应属于隐私的范围。因此,如果特斯拉未经车主同意,将车辆行驶数据中包含隐私的数据公开,还涉嫌侵犯车主的隐私权。
在2019年度过“产能地狱”之后,销量快速增长的特斯拉又陷入严峻的口碑危机之中。或受到中美两地出现的负面事件影响,4月19日美股开盘,特斯拉一度大跌超6%,跌破700美元/股;截至收盘,特斯拉股价下跌3.4%,报收于714.63美元,市值缩水241亿美元。而截至4月22日美股收盘,特斯拉股价下跌3.28%至719.6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