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陶琳在昨天谈论“不妥协”时,我们在采访间里谈论什么
文 | 施智梁
我们财经汽车团队昨天(19日)首发了“独家|陶琳回应车展维权事件:特斯拉不可能妥协”(详见:独家 | 陶琳回应车展维权事件:特斯拉不可能妥协),引发了一些传播。不少朋友问我当天的情况,鉴于事情发酵得超乎想象,我把当天的来龙去脉说一下。
本次上海车展,我们团队(运营两个IP,出行一客和财经汽车)和汽车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员会联合设立了采访间,邀请迎接各路车界新老朋友进来一叙,这也是我供职的《财经》杂志首次在国际顶级车展上设立专访平台。
陶琳的专访安排在19日下午1点半,但直到1点45分,前一位嘉宾长城欧拉的余飞和我们告别,我们还没等到陶琳,当时已经知道上午特斯拉展台发生的女车主维权事宜,想着陶琳正忙着处理这个事,仍继续耐心地等并保持和陶琳的沟通,大约2点左右,特斯拉派人和我们说希望我们到特斯拉的展台采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采访间就在特斯拉的隔壁,两家的沟通基本不靠电话,靠走。
见面后,陶琳没想象中焦虑,很淡定,我们迅速开始并录视频,我们问上午的事,陶琳说“对方的诉求不合理,我们都愿意出钱去做车辆检测,她不愿意配合,一定要高额赔偿,我们不可能答应”、陶琳觉得这位女士也蛮专业的,背后应该有人,我们追问,她意识到不妥,终止了这个话题。
我六年前在北京专访过伊隆·马斯克,深感陶琳的态度其实就是特斯拉总部的态度,就是马斯克的态度:用产品的极致来倒逼消费端,营销在特斯拉的体系里完全不重要。马斯克当时的原话是“I hate marketing”。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近几年特斯拉中国的舆论形象,在大多数中国媒体眼里,特斯拉中国强硬、冷漠、不解释、只关注销量。比如去年品玩安排记者卧底报道特斯拉上海工厂“以次充好、血汗工厂”,全网沸然,特斯拉中国也就是一纸解释了事。
自Model 3一路高歌猛进,Model Y开始降价,特斯拉在中国的受众越来越多,但口碑相比于Model S时代却是直线下降。我也直接问陶琳,有没有觉得用户的忠诚度下降了。陶琳很客气但又坚决地反问我,这应该是您的猜测,不一定有具体数据是吧?她说特斯拉做过调研报告,大概样本1000多,用户忠诚度没有下降,都是正面的,90%的样本人群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我当即问陶琳要调研报告,并且提出要参观上海工厂,陶琳支持,说让安排。
我们团队三天前发了一篇长篇调查《特斯拉不再是神车》,此文还发在了《财经》杂志4月12日刊上。全文写了特斯拉的技术光环在褪减,频繁降价伤品牌,以及很多车企对特斯拉的看法,一言以蔽之,“天下车企苦特斯拉久矣”。文章客观理性,我也不怕和陶琳聊起这篇文章,她哈哈一笑,感谢认真做内容的媒体,我们希望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出去,希望和媒体建立一种更加新型的关系。坦白地说,这是一种我们团队非常认可的企业媒体观,出行一客和财经汽车成立未久,但基因是严肃的调查新闻机构,我们鼓励改革者、创业者,我深知当今的世界要做成一件事有多难,要建立一个提供良性价值观的公司和机构有多难,世间已无乔布斯,世间需要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