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年一度的“Fierce Life Sciences年度创新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创新生物药企:亘喜生物斩获了“生物技术创新奖”(Biotech Innovation)。作为全球医药领域权威的行业媒体,每年该平台设立的奖项评选都被业界认为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尤其是近些年火热的生物技术领域。此次与亘喜生物一同入围的,均是海外处在创新前沿的企业,已在各自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包括酶促DNA合成领域的领导者DNA Script,专门利用芯片技术,为用户提供血液检测服务的Genalyte,以及由Flagship Pioneering投资成立,致力于通过利用自然代码对人体细胞进行编程,为患者提供靶向、有效和可调药物的Senda Biosciences,全都有望对制药工业领域带来潜在重要影响的新锐。而让亘喜生物最终脱颖而出、斩获殊荣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有望变革CAR-T领域的FasTCAR“次日生产”技术平台。
无独有偶,近期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颁发了【2022生物医药创新金芽奖】,以表彰10家研发管线具有高含金量、技术平台潜力巨大的优秀企业,亘喜生物再次赫然在列。
连续在海外内业界连获殊荣,这家药企到底有何创新实力?就在刚刚开幕的第64届美国血液学协会(ASH)年会上,可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据悉,今年的ASH年会同期在线上与线下举行,各家布局血液学疾病领域的跨国药企、创新生物技术公司再次同台亮相。4天内,数千篇科学摘要将悉数发表,向与会的全球知名血液病学、肿瘤学专家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
近两年,从全球来看,针对血液肿瘤的疗法革新突飞猛进。自体CAR-T技术逐渐成熟,通用型CAR-T引发关注,CAR-NK作为新一代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瘤和实体瘤上,被赋予众望,双抗、PROTAC等创新疗法也有企业正积极探索。
焦点:多发性骨髓瘤的差异化竞争,一线治疗成新趋势
在血液肿瘤中,多发性骨髓瘤(MM)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此次ASH年会上涌现了针对这一疾病领域的诸多最新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会针对MM的研究报告多达40余篇,适应症覆盖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以及新确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CAR-T、单抗、双抗、分子胶降解剂、CAR-NK和各种联合疗法竞相登场。
治疗MM,BCMA靶点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年ASH年会上,各疗法赛道中的代表性企业都拿出了最新成果,广受关注。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当很多靶向BCMA靶点的疗法依旧将适应症聚焦在RRMM时,亘喜生物向外界展示了敏锐的嗅觉以及差异化的研发布局,一组以FasTCAR-T GC012F作为一线疗法治疗NDMM的最新临床数据让业界眼前一亮。
GC012F是一款BCMA/CD19双靶点自体CAR-T产品。根据亘喜披露的最新临床数据,16位符合移植条件的NDMM患者已接受GC012F给药,所有患者均具有多重高危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此前ASH预告时截至7月的数据,此次亘喜生物以口头报告形式,进一步披露了截至10月14日的最新随访数据。16名可评估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范围:1.3-15.4个月),疗效方面,ORR高达100%,sCR为87.5%(14/16),所有剂量组中100%的可评估患者均达到MRD阴性;根据此前Munshi NC团队在《Blood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大型荟萃分析证明,MRD阴性已成为能提示更好的生存结果的指标。
此外,100%的患者体内观察到CAR-T细胞的强劲扩增,持久性优异,也预示着更深入持久的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GC012F的安全表现再次实现突破。作为对比,此前EHA上公布的GC012F治疗RRMM的数据显示93%的患者出现0-2级CRS,3级以上CRS的比例仅为7%,相较于同类疗法已具备优势;而此次治疗NDMM的数据更为惊艳——75%的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级别的CRS,仅25%的患者出现1-2级CRS,也未观察到任何级别ICANS或其他任何神经毒性。这打破了行业对于CAR-T“疗效强但安全性不高”的固有认知,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兼顾,将再一次提升CAR-T疗法的可及性。
以上数据从多角度验证了GC012F优异的临床治疗潜力与可靠的安全性,极大程度降低病症的复发率,也明确了其不断加深的应答响应,有望让患者达到根本性获益。相较于其他CAR-T疗法,GC012F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副作用很小,这让业内看到了自体CAR-T疗法成为MM一线疗法的希望,有望打破目前CAR-T疗法只能治疗后线血液肿瘤的格局。
事实上,作为一款有硬实力的产品,GC012F此前已在治疗RRMM和B-NHL的临床试验中同样取得了亮眼的初步临床数据,并在2022年的EHA、ASCO等学术大会上进行了报道。
另一方,说到MM赛道,刚刚获批的强生旗下的BCMA/CD3双抗Teclistamab同样携新数据亮相ASH,不过相较于CAR-T疗法,双抗药物治疗RRMM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突破。在价格上,强生Teclistamab临床9到10个月疗程的总定价在35.5万-39.5万美元,与BMS Abcema 41万美元或传奇生物Carvykti 46.5万美元的定价不相上下,并未在价格上占据太大优势。
在疗效上,双抗同样还有提升空间。我们摘取了目前双抗与CAR-T产品的最新临床数据进行了简单对比,就目前进展来看,其临床效果要明显好于双抗产品;当然后者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比如在给药便利性方面有优势。
CAR-T疗法的破局之道
从本次ASH年会可以看到,CAR-T疗法越来越成为治疗MM的重中之重。
今年年会上,关于CAR-T疗法的报告有27项之多,针对BCMA靶点的CAR-T疗法临床报告有8项,均用于治疗MM。
其中,大部分中国Biotech的研发管线为自体CAR-T,除亘喜生物的GC012F外,传奇生物、科济药业等都带着各自产品的新数据悉数亮相;Cellectis、Allogene Therapeutics在内的海外企业,则专注于通用型CAR-T。
CAR-T疗法前景广阔,却仍然存在很多瓶颈。成本之高无需多说,国内外都维持着上百万一针的价格,国内产品的支付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不过,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制备周期上。CAR-T疗法需要患者等待至少4周才能制备完成,在制备期间,患者需要接受桥接治疗,增加了医学风险,导致病人即使最后接受了CAR-T治疗,预后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疾病进展迅速,影响CAR-T疗效。
这一结果,与病人细胞质量不高密切相关。目前上市的CAR-T产品,本就针对经过多次治疗的末线患者,再加上CAR-T细胞制备期间,接受化疗桥接的病人基线状况本身就很差,导致能从体内筛选的T细胞数量少,且质量差。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ASH年会上,我们看到了各家企业的解决办法,有的在靶点上下功夫,有的钻研通用型CAR-T疗法,还有的在不断迭代相关技术平台。
在靶点上,双靶点正在成为CAR-T疗法的破局策略之一。除亘喜的GC012F为BCMA/CD19双靶点疗法外,合源生物、优卡迪生物和武汉思安均在双靶点上进行了创新。
在通用型CAR-T产品中,基因编辑巨头CRISPR Therapeutics、最早做通用型CAR-T的公司Allogene纷纷亮相,国内则有北恒生物与邦耀生物进行了临床1期的报告。
除了设计更复杂的双靶点CAR-T,亘喜生物还从工艺技术角度切入,自主研发了开创性的FasTCAR次日生产技术平台。
GC012F就是基于FasTCAR平台打造的核心候选产品。传统CAR-T细胞制备,需历经T细胞激活、转染和体外扩增等步骤,FasTCAR平台却有别于此,能同时激活和转导处于静息状态的T细胞,且转导后T细胞具有更好的扩增和肿瘤细胞清除活性,在免去了体外扩增步骤后,次日即可生产完毕。
临床前研究显示,通过FasTCAR技术平台生产的CAR-T细胞,表型更年轻、耗竭程度更低,并且扩增能力、持久性、骨髓迁移能力以及肿瘤细胞清除活性均得到增强。凭借“次日完成生产”优势,FasTCAR平台技术不仅能大幅提高细胞生产效率,强化T细胞健康度,以更快速度提供给患者,降低医学风险;还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国Biotech企业竞相亮相国际舞台
今年,入围ASH年会的中国Biotech报告数量已高达362篇,其中,有35篇研究入围口头部分,327篇研究入围海报部分。中国药企突飞猛进,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声量也在逐渐增大。作为一个典型缩影,过去几年,亘喜生物在不断自主创新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向国际舞台展现自己的临床成果,每年都会在ASCO、EHA、ASH以及AACR这样的国际性学术大会上披露最新临床数据,且多次进行口头报告。
作为一家深耕中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Biotech,亘喜生物已树立起全球化的企业形象,持续稳健推进在中美两地集早期研究、临床开发和生产工艺于一体的深度布局。
今年第一季度,亘喜生物的美国创新研发中心在加州圣迭戈市正式启用,作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部分,该中心将增强其内部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和转化能力。在产品研发端,公司同类首创的供者来源异基因CAR-T疗法GC007g已在国内进入II期注册性临床阶段;GC012F针对3种不同适应症的临床进程也“三箭齐发”,并启动了RRMM适应症在中美两地的IND双报,目前CDE官网显示已处于受理状态。
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迭代,创新成果的逐渐出炉,期待这家生物药企能继续不断带给我们惊喜。